【西班牙自由行全纪录】西行漫记 4 - 马德里+托莱多+塞哥维亚

Day 13 科尔多瓦 - 马德里 - 托莱多

安达卢西亚地区的行程就在科尔多瓦的火车站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伴随着火车的车轮,我们去向了西班牙最后一片土地——马德里及周边地区。到了科尔多瓦火车站后,工作人员很是热情的告知我们,火车晚点了。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去安检口旁边的一个玻璃房子中,改签稍早一些的列车。

西班牙的铁路也是表现的很随意,火车行进中一直是走走停停,12:03-12:15期间甚至还向反方向开回了一小段。12:21当一列火车高速驶过后,我们乘坐的列车终于又缓缓启动,向着最初的方向开去。

最终在13:05到达了马德里阿托查火车站(Estacion de Atocha)。

然而这不是我们今天的终点,在马德里火车站用过简餐之后,14:50我们又踏上了去往托莱多的火车。

托莱多跟马德里之间的距离,就像北京和天津差不多,原本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又生生开了将近50分钟。出站不到2分钟就停车让车,停留2分钟之后再次启动,但是2分钟过后又是一脚刹车。在列车将停未停之际,一辆列车驶过,油门再次踩下去。不过好景不长,15:01还是停了下来,然后又启动,15:12又停又启动,15:25又降速又提速,最终终于在15:40分晃悠到了托莱多火车站……

托莱多的火车站内饰十分精致,阿拉伯样式的瓷砖,线条、色彩很是协调。老式的购票口虽已经停用,但是被完好的保留至今。强烈的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转而柔和地拂过候车大厅的每个角落。一切如此祥和,很多人都在这里驻足留念。

出门打车去了住宿的旅馆,还没坐稳就下车,不过2公里的路程要了我们将近8欧的车费。到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知道行李费是按照后备箱的件数收取的,包括老妈他们自己放进去的双肩背,0.5欧/个……

托莱多位于马德里以南70公里处,是卡斯蒂利亚-拉曼恰自治州首府和托莱多省省会,塔霍河(Rio Tajo)环绕大半个城市。作为欧洲历史名城,公元前192年托莱多被罗马人占领,公元527年西哥特人通知西班牙并在此定都。公元711年被摩尔人攻陷。1085年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收复后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国首府和全国宗教中心。1561年,腓力二世迁都马德里,托莱多从此衰落,但宗教地位如故,至今仍是西班牙红衣大主教驻地,也依然保留着那时的样貌。城区道窄坡斜,街道交织密布,全城无一栋现代化建筑,古香古色的民宅使整个城市闲的雅静古朴。被称为“停留在十六世纪的城市”。

和西班牙其他城市一样,历史上托莱多曾为异族占领和统治,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为它留下了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和历史遗产,也使它成为西班牙民族融合的缩影。从被摩尔人占领起,托莱多的莫扎拉布(摩尔人统治时期的西班牙基督教徒)、摩尔人和犹太人即友善和平地共居此地,经过2000多年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形成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种形态的文化并存共荣的“三文化之城”。

1987年托莱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遗产城市,其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包括哥特式、穆迪哈尔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式各类教堂、寺院、修道院、王宫、城墙、博物馆等古建筑70多处,外形各异,峥嵘生辉。

放下行李,稍作休憩,我们就继续出发,向着托莱多古城内进发~

【太阳门 Puerta del Sol】

太阳门建于十三世纪,是托莱多最古老的太阳门,又称中世纪门,是阿拉伯人所建。马蹄型的门,细柱连排的窗饰,高大、宏伟、挺拔,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名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称门上有太阳、月亮的图案;二是称阿方索十世时代星象测量结果,此门位居子午线零度上,终日被阳光照射,故名太阳门。

太阳门就位于上山的路上,是去往古城的必经之路,属于地标建筑。也可能是太融入这个古城了,很容易被忽略。

【圣伊德方索教堂  Iglesia de los Jesuitas】

圣伊德方索教堂,矗立在胡安-德-玛利亚娜广场(Plaza del Padre Juan de Mariana),是托莱多最经典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Iglesia de los Jesuitas,寓意耶稣会清修之地。

教堂里从墙壁到天花板全部使用白色,虽没有华丽的装饰,再加上游客数量较少,整个教堂显得格外明亮、清净。

在西班牙,教堂真可以用栉比鳞次来形容,但是这座教堂真的不容错过,原因很简单,这里的双子塔是托莱多登高远眺的最佳位置。走上教堂一侧的楼梯,再顺着一段铁质梯子盘旋而上,就登上塔顶,整个托莱多古城尽收眼底。

从圣伊德方索教堂出来,时辰尚早,于是我们就在托莱多的小巷中徘徊流转,看看古城的风貌。朴实无华的墙面,夹杂着崎岖的小路,兴许是久经岁月的洗练,反而感受到一种脱离尘嚣的安逸。

头顶上方这连绵不绝的长布,不知是否宗教意义或地方习俗,但是它确实恰到好处的为往来的行人遮蔽了这早春的阳光。

艺术与灵感,其实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灵巧的设计也许只是在你的身边不经意的划过。

晚餐我们在苏科德贝尔广场(Plaza de Zocodover)附近的Lizarran吃的Tapas,这是一家西班牙的连锁店。

在这里,Taps摆成一排,自己拿去,最后数签子。可能是我们是在是太捧场,小姑娘还不时的过来给我们推荐“新货”。西班牙人拿这个当小食,而我们用它当正餐……

她完全被我们的食量吓到,瞪大眼睛,发出了阵阵感叹,最后还主动赠送了我们一盘Tapas。

【阿尔卡萨尔城堡 Alcazar】 &【观景台 Mirador Del Azor】

阿尔卡萨尔城堡坐落在托莱多制高点上,古时曾为罗马宫殿,十三世纪时曾是防御工程,十六世纪重建为王宫,刚建成国王腓力二世(Felipe II)就决定迁都马德里。 原计划作为西班牙王宫的这座城堡也被用作其他用途,如皇室监狱、军队营房、丝绸作坊等。城堡呈正方形,四角有四个方形尖顶塔楼,登塔楼极目四望,远近景物一览无余。数百年来,这座城堡刻划着西班牙民族盛衰史的各种印记。1936年爆发的历时三年的内战,这里也曾是重要的战场之一,城堡四周的累累弹痕。这个城堡原址经历了罗马、西哥特人、阿拉伯人统治,最后回归西班牙人,如今这里作为军事博物馆以及图书馆。

我们只是参观了外围,没有进入,余下来的时间我们选择在城堡后面的观景台静静的坐着。远处的丘陵,近处的河谷,古老而又宏伟的建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威严而又壮丽。

在回去的路上,我们穿过一条小路时看到一个雕像,脚下刻着Cervantes(塞万提斯)字样,这是2005年为纪念这位文学巨匠而设立的。雕像后面的大楼中间的门叫做圣血门,也叫塞万提斯门。托莱多是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的故乡,除了这座雕像,纪念品商店中也总能找到盔甲、冷兵器以及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影子。

在苏科德贝尔广场的不远处,有一个电梯的入口,整整六段自动扶梯,直通老城山脚下,下出口在一片遗址的石墙后面。我们就住在比萨格拉门旁边的旅馆,乘坐电梯到达底部后我们才发现,其实这样下来比我们步行还绕……

【比萨格拉门 Puerta de Bisagra】

比萨格拉门是托莱多的正门,由于东西南三面有塔霍河隔断,所以这里是唯一能进入古城的一道城门。

比萨格拉门始建于十六世纪中叶卡洛斯一世时期,重建于卡洛斯五世执政期间。城门由两个主体部分和一个中央庭院组成,北门两侧是巨大的防御塔, 门上刻有西班牙最辉煌的国王卡洛斯一世的标志——双头鹰徽章,两侧为护徽的海格力斯之柱,柱上缠绕绶带。卡洛斯一世,西班牙天主教双王的外孙,1516年当选西班牙国王,同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在他统治时期,哈布斯堡王朝称霸整个欧洲,领土持续扩张,并提出“在我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因而得名日不落帝国。

南门两侧则是士兵驻扎的方塔形城楼,中央庭院由城墙围绕,内有卡洛斯五世雕像。内墙上刻有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给托莱多城的题词:“西班牙之荣耀,西班牙城市之光”。

Day 14 托莱多 - 马德里

【托莱多大教堂 Santa Iglesia Catedral Primada de Toledo】

托莱多大教堂建于1227年至1493年,是在一座穆斯林清真寺原址桑建造的,主体为哥特式风格。内部装饰完成于十八世纪,吸收了穆德哈尔等风格特点,可以说是一座融合了各种建筑艺术风格的庞大建筑群。它是当时西班牙基督教教会总教区的第一大教堂,西班牙第二大教堂,也是西班牙首席红衣大主教的驻地。

教堂正门左侧钟楼高90米,上挂一口17515公斤重的大钟(铸于1735年)。主堂长112米,宽56米,高45米,由88根大石柱支撑。主堂周围有22个小祠堂。教堂由5个厅组成,彩色玻璃分别于十四、十五、十六世纪被陆续镶嵌上。

这是我们出发后第十四天,大大小小的教堂也是看过很多,实话实说,真的审美疲劳了,最终四个人一拍即合,改道去修道院看看。

在托莱多,纸质地图可以说没有什么作用,道路依照山势起伏而修建,如游蛇般,交错纵横。这里没有一座现代建筑,历史遗迹遍布全城。斑驳的墙面,幽长的小巷,仿佛是一条时空的隧道,将人带入另一个空间。在去往圣胡安修道院的途中,老妈和老姐在一家工艺品店中看好了一个金丝镶嵌盘,即使在放大镜的下面,都能看出工匠的细致与用心。在走过之后,两人还是念念不忘,最终经过一番迷路、乱撞之后,还是回到了那家深巷中的小店,各自挑选了一个堂吉诃德与桑丘。

【圣胡安皇家修道院 Monasterio San Juan de los Reyes】

圣胡安皇家修道院,又名“圣若望皇家修道院”, 位于托莱多犹太区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天主教方济各会修道院。方济各会是天主教托钵修会之一,因其会士着灰色会服,故又称“灰衣修士”。1209年由意大利阿西西城富家子弟方济各(Franciso Javier 1182-1226)得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批准成立该会,1223年教皇洪诺留三世批准其会规。

托莱多的圣胡安皇家修道院始建于1476年,完成于1504年。最初由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和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兴建,以庆祝他们的儿子胡安王子的出生,以及在1476年决定性的托罗战役中战胜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的军队,并计划用作王室列宗的陵墓。但在1492年征服格拉纳达后,国王和女王改变了原计划,选择葬在格拉纳达,然而修道院工程也接近完工。1809年,修道院在拿破仑攻陷托莱多的时候损毁严重,经过反复修整才得以重新开放。

修道院中,双层回廊是其亮点,一层是后哥特式风格,二层则用穆德哈尔装饰加以平衡,回廊中的伊斯兰雕刻更是美轮美奂。

回廊的中间是一个庭院,种植着橘树等植物,由于游客不能进入,反而营造出一种娴静气氛。

【圣马丁桥 Saint Marin Bridge】

圣马丁桥位于圣胡安皇家修道院的不远处,古城的边缘,是一座横跨在塔霍河上的中世纪桥梁。这座桥由大主教佩德罗·特诺里奥于14世纪后期建成,以连接旧城区和城市西部地区。

桥的两侧各建有一座桥头堡,桥身还有5座桥拱,中间最大的一个高达到40米,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规模。站在圣马丁桥的另一端,塔霍河奔涌向前,圣马丁桥与圣胡安皇家修道院在阳光下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观景台 Mirador del Paseo del Transito】

地图所指的这个观景台,其实就埃尔·格列柯博物馆(Museo del Greco)对面的一片空地,由于所在位置相对较高,可以眺望河谷对岸的风景。时间有限,我们在此稍作休息,就要踏上了返回马德里火车了。

从托莱多返回马德里的火车非常顺利,住宿的酒店离火车站又是不到2公里。这次我们秉承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拉着箱子一路走向前去。一路的施工为我们前进的道路埋下了不少的阻碍,又赶上全是上坡,老姐到达目的地时都已经累得不要不要的,只想躺在床上休息。

利用天黑之前的这段时间,我还是想去看看皇家马德里的主场。老妈自告奋勇的跟随,我两一路走,一路观瞧马德里街景。所实话,这个首都城市的市容市貌,真的不如巴塞罗那。就在过某个十字路口的时候,突然耳旁响起了熟悉的旋律——《世上只有妈妈好》,难道马德里的垃圾清扫车也用这个歌?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张望,发现有一群老年人,在警察、警车的护佑下,高举着各种标语,高喊着口号,缓缓前进。走到一定位置之后,警察示意停下,他们就站在原地继续进行。但是全是西班牙语,具体是做什么我也没有搞明白,不过热闹算是见识了。

【圣地亚哥·伯纳乌体育场 Santiago Bernabeu Stadium】

圣地亚哥-伯纳乌球场,原名新查马丁球场(Nuevo Estadio Chamartín),是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的主场,也是欧洲足联五星级球场。如果说是一支伟大的球队早就了一座伟大的球场,不如说是一座伟大的球场成就了一支伟大的球队。在伯纳乌体育场建立之前,皇家马德里几经搬迁,还没有一个稳定的主场。知道1943年圣地亚哥-伯纳乌当选为俱乐部主席,皇家马德里才开始兴建一个真正匹配自己身份的主场。

1947年12月14日,圣地亚哥-伯纳乌体育场举行了正式落成典礼。银色的矩形外观,简洁而又动感的设计,可以说是当时最为现代化的体育场。1954年,伯纳乌体育场进行了一次扩建,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后因八十年代发生多种球场意外,欧洲足联因此下令大部分球场由站立改键位全座位,体育场改建,逐步将看台容纳人数从12万人减至现今的8万人。如今,伯纳乌体育场已经成为了马德里的标志性建筑,斯迪法诺、普斯卡斯、罗纳尔多、劳尔、齐达内等巨星都曾在这驰骋过。

跟巴塞罗那的主场不同,伯纳乌体育场坐落在城市的一个角落,我们到达的体育场时已经大门紧锁,周边除了一家阿迪达斯官方授权店也没有找到纪念品商店,同志们交给我的任务没有完成,只得无功而返。

Day 15 马德里

无论从政治还是地理上,首都马德里都是西班牙的中心。马德里位于卡斯蒂利亚-拉曼恰地区(Castilla La Mancha)的西北方,地处海拔670米的高原之上,是欧洲地势最高的首都之一。它的辉煌史仅始于卡斯蒂利亚王国建都,远不如西班牙众多城市久远。然而在马德里的博物馆里,才能看到西班牙各个时代的精华凝聚。西班牙可能是世界各大文明碰撞最激烈、文化多样性最突出的国家之一。从罗马文明到阿拉伯文明,从伊斯兰教到基督教,外来文化先后在伊比利亚半岛传播,相互影响和融合,最终形成了西班牙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在首都马德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气势恢宏的宫殿、精巧典雅的私人府邸、古老宏伟的教堂和富丽堂皇的修道院包围了充满喧嚣热闹,甚至市井气的马德里。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西班牙帝国时期的辉煌以及西班牙对罗马天主教的虔诚。

【太阳门广场 Puerta del Sol】

太阳门广场位于马德里市中心,呈半圆形,意指初升的太阳。最初太阳门广场旁边有一个太阳门,修建于十五世纪,曾是马德里的东大门。因为它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所以取名为太阳门。后来由于城市的发展以及交通的需要,太阳门在1570年拆除,但是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在广场的角落中,有一座攀依在草莓树上的棕熊的青铜雕像(Estatua del Oso y el Madro?o),憨态可掬的小熊直立着身子,前爪抱住眼前的树莓树,栩栩如生。它是马德里的市徽,也是马德里的标志之一,每天有无数游客在这里与它合影留念。

在广场的中心位置的雕像,是整个广场周边最为显眼,雕塑中的人物是波旁王朝的卡洛斯三世。他生于1716年,43岁时获得了王位,很多公共工程都是由他发起的,可以留意一下传说中他的酒糟鼻。

雕像的正对面是原来马德里邮政大楼(La Casa de Correos),这座红白相间的大楼由法国建筑师雅克-马尔凯修建于1766年。这座新古典风格的宫殿式建筑,曾作为马德里的中心邮局、陆军司令部和政治部,现在是马德里大区政府所在地。大楼楼顶的钟楼是1867年加建的,这座大钟表示的时间被西班牙视为“标准时间”。每当除夕之夜,辞旧迎新之际,太阳门广场上古钟楼想起悠扬的钟声之时,吃下手中象征好运的12颗葡萄,祈愿新的一年十二个月万事如意,这个传统从19世纪一直延续至今。

在邮政大楼的墙面上有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的是西班牙语,仔细辨认可以猜出几个单词。这就是为纪念1808年5月2日对拿破仑军队反抗的牺牲者的纪念碑,而太阳门广场就是这场著名的“五月之战”发生的地方。。这一次法国神话在西班牙彻底破灭,拿破仑对西班牙王室的傲慢和入侵,几乎激怒了所有的西班牙人,1808年5月2日,马德里人和法国龙骑兵就冲突在这个太阳门广场。

邮政大楼的前面人行导上,镶嵌着一块不大的半圆形瓷砖,上面用西班牙文写着“零公里,公路起点”(km0, origen de carreteras radiales)。这就西班牙公路网的中心——零公里标志(Kilometro Cero),是全国所有的公路里程碑的计算起点,马德里市的门牌号也是以这里为起点的。图案的中心是一幅西班牙地图,中间又两个平行的同样长度的指针,两指针中间交界处画个0,表示这里是马德里通往全国6条高速公路的起点。人民称它是“马德里的肚脐”,也称它是“西班牙的肚脐”。

从太阳广场继续向前,有一家Las Farolas de la Calle Mayor的油条店,油条分成两种:Churros和Porras,Churros是细长的,Porras更接近国内的大油条。早餐(下午一点前)价格有优惠,3.55欧可买到巧克力配5个Churros或3个Porras。我边上的老太太吃完油条之后,居然用勺一口一口的吃完了巧克力……

【马约尔广场 Plaza Mayor】

马约尔(Mayor)在西班牙语中是“大”的意思,几乎西班牙每座城市都有一个马约尔广场。马德里的马约尔广场,始建于1619年,原为一处小广场,迁都马德里后,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3次火灾,又重新修建,知道1953年才变成今天的城市主广场。长方形的广场被四层古老建筑所围绕,一层联排的拱门连接着街道。红色的墙体,铁艺的阳台,主楼上醒目的人体彩绘壁画,为这整齐划一的回廊式建筑增添了亮点。

广场中心菲利普三世国王骑马雕像,高大威武,是他主持并修建了马约尔广场。数百年来,这里成为了民间庆典、斗牛、封圣、加冕和宗教火刑的场所。

我们到达这天,广场正在为活动搭建舞台,围栏、桌椅等搭建材料散落在各地。广场两旁的商店、咖啡馆、餐厅,游人如织。菲利普三世雕像被一圈垃圾桶紧紧包围,很是煞风景……

【市政广场 Plaza de la Villa】

马约尔广场的隔壁就是市政广场,如果不是地图标记,很有可能就此错过,因为实在是太小了……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它的地位不轻,因为他是中世纪马德里的核心。广场中心矗立着菲利普二世的海军大将阿尔瓦罗德巴赞将军(1526-1588)的雕像。他被西班牙人称为“士兵之父”,是西班牙能力最强的海军宿将,他在勒班陀海战中率领预备队立下战功,并多次大败英法舰队。他在无敌舰队出征前的突然去世,事后证明对西班牙是不逊于暴风雨的巨大不幸。

广场三面被建于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所包围:东侧的卢哈内斯塔(Casa y Torre de los Lujanes)建于十五世纪,是马德里最古老的民用建筑;南侧的西斯奈罗之家(Casa de Cisneros),建于十六世纪;最晚的是西侧的马德里市政厅,建于十七世纪。

【马德里王宫 Palacio Real de Madrid】

马德里王宫是仅次于凡尔赛宫和维也纳皇宫的欧洲第三大皇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宫殿之一。马德里王宫是波旁王朝第一代国王腓力一世下令修建的法国和意大利风格的皇家宫殿,建于1738年,历时26年完工。后历代国王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王宫进行修饰,使得王宫带上浓厚的个人印记和时代印记,如卡洛斯三世布置的寝宫,卡洛斯四世建造的镜厅和阿方索十二世钟爱的豪华餐厅。

如今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西班牙,富丽堂皇的王宫已经被辟为博物馆,专供游人参观。皇室已经在几年前搬到了低调的赛尔苏埃拉宫(Palacio de la Zarzuela)中,只是偶尔举行皇家典礼时才被派上用场,但历史残存的昔日风光仍然彰显出它的高贵和奢华。

王宫的入场要求还是挺严格的,双肩背是需要寄存的,王宫内部不允许照相。讲解器是非常有必要租赁的,否则我们对于那一段段历史无从得知。王宫提供中文讲解器,但是很抢手,需要早下手为强。

武器广场

王宫主殿外的这片广场叫武器广场,西侧是皇家军械库,陈列着闪闪发亮的武器和盔甲,展出的战袍盔甲并不是只有西班牙本国的,还有当时攻打各国带回来的战利品,其中还包括日本跟亚洲古代的战甲。

门厅

进入王宫内部,首先看到是门厅。自古以来,万国大使和贵族都是从这个门厅进入,是君权的象征。门厅里的雕像是卡洛斯三世,他于1764年起入住王宫,是入住王宫的第一位国王。卡洛斯三世又被成为马德里好市长,今天王宫内大部分装饰品,都归功于他。雕像中的卡洛斯三世穿的像罗马皇帝,一方面讴歌了几位西班牙罗马大帝,另一方面纪念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之后的波旁王朝的价值。

楼梯

登上王宫的楼梯,迎面是巨幅的西班牙国徽,红色底色衬托这金色的国徽,华丽而不失庄重。抬头仰望拱顶上精美的穹顶壁画,意大利画家克拉多-贾昆托描绘了十八世纪的西班牙王朝在宗教和教会支持和保护中崛起。脚下的每个台阶都是由一整块5米长的大理石做成。

在平台的转角处,两侧是分别有一只狮子,一只蓄势待发,另一只心平气和,两者对比颇具戏剧性,同时狮子也是西班牙的象征。在楼梯的尽头,柱厅的入口处,有两座大理石半身雕像,他们分别是推动这项巨大建筑工程的国王和王后——菲利普五世和他第二任妻子,意大利人伊丽莎白-法尔内塞。三百多年之前,这位出身法国王室的国王菲利普五世,决定延续传统,把这个地方当成皇室居住地。

现任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的全家福

柱厅

柱厅曾是皇宫初始阶段所有宴席举办的地方,皇室在这里招待各国政要和重要人物,知道新的宴会厅落成并投入使用。大厅装饰辉煌,吊灯、雕像、地毯,还有一组描绘了圣经十二门徒故事的壁毯画。现在,柱厅还会举办招待会、音乐会、重要文件签署仪式等官方活动。2014年国王胡安-卡洛斯在这里签署了皇位退位书,宣布把皇位让给他的儿子,现任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六世。1985年也是在这个大厅,西班牙签署了加入欧共体的协议。中心雕像是国王卡洛斯五世,正品可以在普拉多博物馆看到。

由于内部严禁拍照,所以我就把讲解器的照片照了下来……

卡洛斯三世接待厅

国王的寝宫从这里开始,寝宫有一系列的房间组成,每个房间有明确的功能分配。接待厅是用来日常接待的,国王在这里与臣民享用午餐,按照一整套程序来接待各国大使、随从等。房间的屋顶到地板,每个细节都是精心安排的,拱顶壁画是卡洛斯三世名画家安东拉斐尔门斯绘画,描绘四位西班牙古罗马大帝之一的图拉真大帝的战功。

卡洛斯三世前厅(蓝色)

国王在前厅享用晚宴,也在这里和家人及其他皇室成员聊天谈话。墙壁上那些带有黄色装点的蓝色丝绸,早在十九世纪初期的时候就被挂上了。和皇宫大部分的房间一样,在冬天的时候都会挂上壁毯来御寒;夏天则把壁毯取下来,一直挂在墙壁上的绘画就显现出来。除了提香、凡-戴克以及委拉斯凯斯的作品外,房间里有两组戈雅创作的卡洛斯四世和他的妻子玛利亚-路易莎-德-帕尔马画像。戈雅抛弃了其他象征、辅助的元素,简化了构图,从而准确的抓住了国王夫妇的姿态和神情

格斯帕里尼大厅

格斯帕里尼是意大利人,负责整个大厅的装潢,从任命到完成,花了55年。从那以后,大厅的洛可可风格的装潢基本没有变过。地板采用大理石拼凑出有植物元素的图案,这些元素被沿用到墙壁上。拱顶利用石灰、大理石和石膏混合,制作了华丽的浮雕,这些浮雕还受到中国活字印刷术和陶瓷的启发。大厅中间的桌子,一定要仔细观瞧。这个精心打造的花园桌子,桌面其实是由众多小石片,运用了马赛克镶嵌技术,拼凑成的一幅田园风光画。此外屋内的牧羊钟,是整个皇宫装饰品中最重要的机械装饰之一,纵然过了260年,牧羊钟依然准确无误的计算着时间。

卡洛斯三世有轨电车

之所以称为卡洛斯三世有轨电车,是因为房子又直又长,像一节有轨电车的车厢。通常说来,国王寝室的旁边总会有一个小教堂,以供他们做祷告,这间房在卡洛斯三世时正是供他们祷告用。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些供贴身仆人使用的家具,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和一张床。在那个年代,这个地方叫做卡洛斯三世的黑房子,贴身仆人必须睡在国王寝室附近,以备国王在深夜的时候需要他们。

卡洛斯三世大厅

这里曾经是卡洛斯三世的寝宫,1788年12月14日,他在这间房中驾崩。数年后他的侄子费尔南多七世在房间中添加了一些装饰品,来向卡洛斯三世致敬。房间主体颜色是蓝色和白色,墙壁上丝绸壁毯的四个边引用了阿拉伯数字III,代表了卡洛斯三世称号中的“三”。此外,还引用了象征西班牙的标志——狮子和城堡以及象征波旁王朝的元素。灯的形状是一朵百合花,而百合花是波旁王朝的象征。在其他装饰物中,四个中国清朝的大花瓶也引人注目。拱顶的壁画,描绘了卡洛斯三世亲自设计的骑士团衣服的诞生过程。壁画中的卡洛斯三世勋章,是由卡洛斯三世为授勋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而设立的,如今和金羊毛勋章一起,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勋章。

瓷器收藏室

从地板到拱顶所有的墙面都被瓷片覆盖,使得这个房间与众不同。为贴上这些瓷片,先是把瓷片固定在木框上,然后再把木框粘贴到墙面和拱顶,这样安装和拆卸这些瓷片,都将变得更加容易。西班牙十八世纪对于瓷器的狂热,源于他们对商业贸易旅途带回来的东方瓷器的喜爱。欧洲第一家成功运用这种制作瓷器技术的手工坊,坐落于德国萨克森-麦森小镇。通过卡洛斯三世的夫人,也就是萨克森选帝侯的长女玛丽·阿梅丽,瓷器制造工艺传到了当时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卡洛斯三世朝廷。之后卡洛斯三世便下令,建造卡波迪蒙特手工坊。卡洛斯三世在成为西班牙国王后,把手工艺人和材料搬来了西班牙,目的是建立丽池公园和皇家陶瓷工厂。

黄色接待厅

黄色大厅开始是就是皇后的寝室,具体使用功能,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同。礼仪规定,国王和王后每人各有一套自己的寝室。房间内摆设的家具,是卡洛斯四世时期制作。。椅子是由曾在凡尔赛宫和其他欧洲宫廷效力过的法国装修匠——让-德慕斯戴那-迪古尔克,一手打造。椅子用高级材料制成——黄杨木、桃心花木、檀木。不同木材用于不同的装饰部分,如人物雕像和边角部分。这些创作的灵感,一方面来自于中国的红瓷器,另一方面来自于庞贝古城的赫库兰尼木城历史遗迹上的其他材料,得益于当时进行的考古挖掘。十八世纪末的时候,艺术家们都习惯于向古代艺术寻找灵感。在家具设计方面,诞生了我们所熟悉的帝国风格派别。

奢华的餐厅

这里曾经是皇后的寝宫,由三个房间组成,阿方索七世决定将此改造成宴会厅,被任命改造这个空间的建筑师何塞-塞孔多-德利马,成功的把三间房子改造成了一间大厅。何塞的设计采用了当时在整个欧洲皇室都流行的法式喜好,在墙壁加些巴洛克式浮雕,地板是几何式设计,以不同颜色的木材为基础,绝对是当时最流行的设计。1879年,皇室宴请从柱厅搬至此房间。2004年曾于此举办过皇室婚宴,吸引了不少国际目光。四十米长的宴会厅,中间的大桌子能接待一百三十位客人,但在某些场合,这张桌子是要被撤走的,比如要在这个大厅举办舞会的时候。时至今日,举办宴会的时候国王和王后还是相对而坐,延续着这个法国传统,国王和王后的座椅比其他人的座椅稍微高一点。房间中布鲁塞尔手工坊制成的描绘了维尔汀奴斯和普马那两个神话人物的故事的壁毯画,是整个宫殿最古老的绘画作品,可追溯到十六世纪。与此同时,还有十九世纪的青铜花瓶和法国塞弗尔瓷器,以及十八世纪的中国的瓷花瓶。

甜点厅(乐队厅)

举办宴会的时候少不了乐队在乐队厅的演奏。现在这个乐队厅的桌子中间有意见艺术摆盘叫甜点,制作于十八世纪,比宴会厅的建立还早。餐具使整个摆盘更加赏心悦目,逐渐的人们的关注点便放在了桌子中间的艺术摆盘——甜点。摆盘既有建筑,也有雕塑元素,不同的元素塑造出了不同的模型。时至今日,只有极个别的一些餐具不是整套使用的。

玻璃和陶瓷制品展厅

玻璃及陶瓷制成的皇家藏品,大多由腓力五世出资的皇家玻璃作坊制成。该作坊直到伊莎贝尔二世统治时期,一直得到皇室赞助,并留存至今。在这个展厅中可以了解到餐具风格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是通过一种不可或缺的材料实现的——陶瓷。

第一个玻璃展柜中的盾牌是属于腓力五世的,大量展品产自于中国,然后右印度公司经由中国-菲律宾-墨西哥-西班牙的路线出口到西班牙。第三个玻璃展柜的上部是十八世纪创新潮流的范例,即喝冷饮的新潮流。展出的两个冷却桶也是法国赛弗尔瓷器厂优质工艺的体现。最后一个展柜中展出的是风景画餐具,出自于十九世纪巴黎工匠之手,采用深蓝色和金色作为主色调,其中应特别注意的是用来热饮(如巧克力)的小杯子,这也是从十八世纪开始风靡的潮流。在展厅中还有各种精致的水晶杯,它们为大型晚宴增添的优雅和奢华。其中琥珀色的波尔多葡萄酒专用酒杯、红宝石色的勃艮第葡萄酒专用酒杯、以及金色的干邑小酒杯。倒数第二个展柜中展出的是节日晚宴的餐具,由王室委托赛弗尔瓷器厂制作,庆祝阿方索十三世的盛大婚礼。最有特色的是两个白色陶瓷小人像,本来是用来装载食物的,后来变成珍贵的装饰品。

通往女王休息厅

在通往女王玛利亚-克里斯蒂娜房间的休息厅,阿方索十二世的画像吸引着人民的眼球,画家费德里科-马德拉佐细腻的笔触功不可没。这幅收录在普拉多博物馆内,而马德拉佐是这个博物馆的设计者。画中君主把他的手支撑在一张硬石桌上,但这不是阿方索十二世的手,而是一名模特的手。这个国王也没有在画家面前摆姿势让其作画,而是在这位国王死后一年之时,画家根据在1886年拍摄的一张照片绘制的该画作。

斯特拉迪瓦里大厅

大厅中展出的的四重奏弦乐,属于琴师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根据专业人士评价,他制作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无人能比。弦乐四重奏至今还是重要场合上的演奏形式,这套乐器整个的外盖边缘镶嵌着象牙制成的圆形和菱形图案。图案下方是一条由乌塔木树脂制成的黑色线条。琴头则是由中国水墨勾勒出来的植物图案。尽管西班牙朝廷很早就把制琴的任务交给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他还是直到1775年才完成任务。第五件乐器——一件声音独特的大提琴,没有任何装饰,也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的作品。

皇冠大厅

皇冠大厅摆放着象征西班牙皇权的物件,如国王的权杖和皇冠,他们都是卡洛斯三世时期制成的;金羊毛勋章,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时期起,就成了西班牙皇权的重要标志;2014年6月,标志皇权变更的文件——胡安卡洛斯一世的退位书和他儿子现任国王菲利普六世的登基书。此外,大厅的斯芬克斯桌是整个皇宫最珍贵的家具之一,也是帝国风格最好的代表。西班牙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文件都是在这张桌子上签署的。

白浆阁

白浆阁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罗马时代的别墅。1791年的时候,受命设计这间房子的设计师对在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城最新的考古挖掘有所了解,在古城中你会在贵族的寝室看到这样的装饰,纵贯交错的墙壁、植物图案、鸟类和花环,线性而又细腻。所有的装点都是由白浆制成,因此这间房得名“白浆阁”。墙体上的圆形浮雕,表现的是女性形象。在门上和镜子上,我们能看到更完整的人物形象的神话故事场景。房子的稍高处是墙裙,墙裙由手捧花环的女舞者和森林之神半身像组成。整个拱顶分成几个几何部分,尽管和地面装饰不一,仍与由五彩的大理石马赛克组成地板相呼应。

正式前厅

现在是用来举办正式活动的,而在十八世纪,能够进入正厅是权利的象征。前厅是接待各国大使的地方,在这里递交国书。这间房内挂了西班牙皇朝的国王画像,从第一位入住皇宫的国王卡洛斯三世到现任国王菲利普六世。拱顶壁画是由画家吉安多米尼克-提埃波罗绘画而成,表达了金羊毛神话形象,寓意金羊毛勋章——西班牙皇权至高无上的表现。

正式接待厅

现在这里依然是接待正式会晤的重要场合,各国元首在进入宝座大厅之前,都会先经过这里,也是先在这里拍摄好官方照片,然后再把这些照片转发给媒体。在众多装饰品当中,最瞩目的要数十八世纪的风俗画,还有同样洛可可风格的靠壁桌,桌上放着阿方索七世国王和玛利亚-克里斯蒂娜王后的半身雕塑。在拱顶,巴蒂斯塔-提埃波罗,以表现西班牙皇室的伟大和权利为主题,画了拱顶壁画。他先完成了这里的壁画之后,在完成了宝座大厅的壁画。壁画描绘的是一个古罗马贵妇穿着白色长裙。坐着的贵妇象征着西班牙皇室,四个男人屈膝跪在贵妇身旁,四个男人代表着当时人类已知的四片大陆。

宝座大厅

宝座大厅是皇宫最重要的地方,是唯一一个1772年落成之后没有更改过布置和装饰的房间。华丽的天鹅绒帘,巨大的镜面,提埃波罗画的拱顶壁画,宫殿最古老的灯光衬托下富丽堂皇的感觉,渗透到各个角落。宝座大厅见证了西班牙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至今还是接待群众、举行官方活动的重要场所,如阅兵仪式、国王吻手礼仪式。从卡洛斯三世起,所有的国王都在这里举行过重大仪式。现在两把座椅是复制版,原版制成于卡洛斯三世时期。这间房的雕像属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最早的波旁王朝。通过把雕像摆放在这个大厅,卡洛斯三世宣布自己从他的父亲菲利普五世手中接过皇位的正统继承权。所有的精心设计都有深层的寓意,例如座位两旁的设计,代表了所有的统治阶层必须拥有的基本品质:公证、谨慎、威望和节制。十二个靠壁桌上放置了十二把镜子,代表了人类当时已知的四片大陆,一年的四季和四个基本元素。

贵族大厅

因其历史用途而得名,所有的贵族都要在这个大厅等待国王,得益于尊贵的身份,西班牙贵族在整个欧洲贵族阶层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温馨提示:马德里王宫的中文导览器很是紧俏,没有使用时间限制,先到先得,绝对值得拥有。

【阿穆德纳圣母大教堂 Catedral de Nuestra Senora de la Almudena】

马德里王宫的隔壁,就是阿穆德纳大教堂,这是马德里教区的大教堂,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

虽然与欧洲其它教堂相比阿穆德纳大教堂是座较为年轻的教堂,但它却是建立在马德里最古老的历史遗迹——罗马城墙之上。西班牙将首都从托莱多迁至马德里,却在新首都没有一座主教座堂。所以早在那时就有修建此教堂的计划,但是迟至1883年才开始动工修建,前后持续了100多年,历任六位不同的建筑师。第一任建筑师Marques de Cubas侯爵于1883年开始了建筑工程,他的本意是建成一座新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尖顶密布,十九世纪末欧洲正好流行那样的风格。可惜不幸的是,西班牙内战不断,严重耽误了工程。到了1950年教堂才重新开工,新的建筑师Fernando Chueca Goitia决定采用朴素的风格,它与同样是巴洛克风格的白、灰色的马德里王宫相对应皇宫融为一体。1993年,在教皇保罗二世的主持下举行了开幕仪下,阿穆德纳大教堂成为欧洲最新启用的主教座堂。所以现在的整个教堂包含有是三种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的外观,新哥特式风格的内部以及新罗马式的地下室。

阿穆德纳是马德里的守护神,来源可以追溯到1085年,当时国王阿方索六世在马德里城墙找到一幅圣母画像,他把画像里的圣母成为阿穆德纳(在阿拉伯语里面,阿穆德纳是“城墙”的意思),并认为她就是一直以来就是人们所敬仰的最古老的守护神。逐渐地,阿穆德纳便成了马德里的守护神。

在阿穆德纳大教堂的侧面,有一个地方叫做St Mary Royal of the Almudena,外观看似一个普通教堂,其实这里是一个墓穴。脚下所踩的地砖上面,刻有长眠于地下的先人名字,有的还在上面摆放着一束鲜花。

在阿穆德纳大教堂的南侧,也就是St Mary Royal of the Almudena的对面,有一个小小的古城墙遗址公园,叫做阿拉伯墙。这个遗址很是不起眼,是一个在马蜂窝和地图上都不好找的地方,我都不记得我是怎么知道这个名字的了……

我们还要赶着去普拉多博物馆蹭免费参观,所以没有在阿穆德纳大教堂长时间驻足。

【普拉多博物馆 Museo del Prado】

我们提前一小时到达的博物馆门口,门外的树荫下已经坐了很多人。咨询过工作人员方知,在博物馆侧面的树荫下坐着的都是在排队,有一个工作人员站在队尾,指引刚到的游客按顺序坐下。我们到的还算比较早,前面也就有几道弯,临近五点的时候,向后基本已经看不到队尾了……

这里是马德里游览人数最多的地点,从1818年开始成为专门的美术博物馆,收藏了从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来着全欧洲的绘画、雕塑和各类工艺品,藏品高达一万多件,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它与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提森-博内米撒艺术博物馆一起构成著名的“马德里艺术金三角区”。馆内分为毗邻的两个部分:维拉努埃瓦大楼(Villanueva)和布恩雷蒂洛之家。博物馆三座大门前分别铸有西班牙古典绘画最杰出的代表:戈雅、委拉斯盖茨和牟利罗的雕像。

整座博物馆一共有三层,底层(0层)展品包括十二至二十世纪的绘画和雕塑,有丢勒、戈雅、拉斐尔的作品;一层(1层)展品包括十六至十九世纪的绘画,有提香、鲁本斯、伦勃朗、戈雅的作品;二层(2层)展品包括戈雅的绘画和西班牙十八至十九世纪绘画作品。

我们是跟着三毛游景点介绍一个一个的听,其中印象最深的两个作品是:《耶稣下十字架》和《静物》。博物馆内还是严禁拍照的,只能在网上找了照片。

《耶稣下十字架》(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 El descendimiento)是罗吉尔-凡-德尔-维登大约1435年创作的木板油画,原为腓力二世的收藏,1939年收入普拉多博物馆。这事以为文艺复兴时期佛兰德斯画家,被称为“佛兰德斯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他的作品多为宗教题材的画作,以神秘的热情和真切的感伤为特色。背景是金色的壁龛,塑造的人物被紧凑地压缩在框架中,对称地纳入不同的层次。画家用画笔表现出的不同类型与不同程度的忧伤,是人物形象张力十足。

《静物》(Still life with game, fruit and vegetables; Bodegon de caza hortalizas y frutas)是胡安-桑切斯-科坦于1602年所创作的帆布油画。科坦是一名卡尔特会修士,他成长于艺术气息浓厚的托莱多,汲取了十六世纪晚期严谨、枯燥的神秘主义的精神养料,因此艺术家几乎总是在创作同一主题的作品:即透视盒状物体内部的少许水果或蔬菜。画中的赤菜蓟令人印象深刻,拥有结实的白色叶脉、曲折的脉序和如雕刻一般的根部,这些都带给人具体而真实的触感。

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建议选择买票进入,因为免费参观仅仅2个小时,不能满足一个认真的人仔细参观(尽管我对艺术一窍不通)

晚餐我们是在附近一个商场内临时决定的,餐厅具体叫什么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凭借猫头鹰的预定单打折……

Day 16 马德里 - 塞哥维亚 - 马德里

塞哥维亚位于马德里的西北部,距离马德里大概95公里,属于卡斯蒂利亚-莱昂大区(Castilla y Leon),是一个坐落于海拔1000米的高原上的、古老雅致的城市,人口只有5万。塞哥维亚建于公元80年的罗马时期,原来塞哥维亚被称为罗马古城,是西班牙无数古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公元八世纪,塞哥维亚被凯尔特人统治。三个世纪后,即1079年,塞哥维亚被阿方索六世收复,阿方索十世在位期间辟为行宫,从此繁荣了几百年,使天主教盛行。1586-1730年间,塞哥维亚是国家造币厂所在地。十六世纪末,塞哥维亚因遭受一场严重的瘟疫而走向衰落。十九世纪又恢复繁荣。

塞哥维亚的小城古色古香,处处皆是文物古迹和古老建筑。在卡斯蒂利亚-莱昂大区,到处都有古代城堡和废墟,但是唯独塞哥维亚城堡Alcazar被选为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的城堡圆形,在这个荒凉的高原上显出一丝丝浪漫气息。此外塞哥维亚最大的看点就是古罗马时代建造的宏伟巨大的引水渠,一直都1884年,整座城市的用水都是由这个高达728米的大水渠所供给的。由于拥有许多在漂亮的外观和珍贵的历史价值等方面都十分突出的建筑群,整个塞哥维亚古城成为了难得的艺术典范,展现了复杂的历史现实。

早早的我们就搭乘地铁来到马德里汽车总站,坐上开往塞哥维亚的大巴车。整个车程仅1个多小时,就到达了罗马大渡槽附近的车站,很方便。

【罗马大渡槽 Aqueduct of Segovia】

罗马大渡槽,也称罗马水道桥,建于古罗马图拉真大帝时代,也就是公元53-117年,至今完好,距今有2000年历史。它是伊比利亚半岛上最雄伟、保存最好的古罗马遗迹,是塞哥维亚的标志,也是西班牙的标志。大渡槽全长813米,双层拱门支撑,高处地面30.25米。全工程用 2.04 万块石块建造而成,全部为花岗岩干砌而成,没有使用灰浆,但是特别坚固。

 最初罗马人建造这座渡槽的目的,是将18公里外的弗利奥河水引入城内引用。大渡槽顶端是水渠,到现在还在引导流水。起初断面标准是30*30厘米,后来十五世纪末,主教命令将其修整,之后一直维修利用至今。1929-1930年,罗马大渡槽的顶部改建为水泥槽,原物遭到很大破坏。

近年在罗马大渡槽的石柱地基中出土的文物,似乎证实了罗马大渡槽,修建于公元50年前后。这座令人惊叹的双拱建筑镶嵌在壮丽的古城之中,成为塞哥维亚骄傲的象征。

这个高大古老的大渡槽,不得不让人感叹,古罗马人在西班牙,用生命和智慧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建筑奇迹,同时还要由衷感慨,西班牙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很难想象当年这些沉重的巨石,是如何全靠人力,不依托粘合剂,安放堆积而成。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它的伟大超过了长城的存在。几千年的风雨侵蚀,大自然不断洗刷着这些大石块,洗掉它们的棱角,洗出了它们的韧劲。

我们顺着大渡槽前行,建筑本身高度顺着地势的升高而逐步降低,水槽经过一个“大转弯”后,继续蜿蜒伸向远处,最终止于一个路口。

当走到尽头时,雄伟的大渡槽已不足一人高。

在临近终点的位置,葱郁的树木遮掩下,一个大门紧闭的小屋被水槽贯穿。登上台阶向屋内窥探,里面是一个深池。也许它曾是一个蓄水池,也许它能起到控制流速或水量,无论怎样,如今早已干涸。

折返回来,沿着大渡槽西侧的台阶一路向上,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赏这座壮观的古代工程。不过,虽有地利,但未占据天时。阳光洒下之时,大水槽落在地面的硕大阴影,我们无缘欣赏到。

【阿尔卡萨尔城堡 Alcazar de Segovia】

位于埃雷斯马河(Eresma)与克拉莫雷斯河(Clamores)交汇处的岩石之上的阿尔卡萨尔城堡,以其非比寻常的轮廓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世人的钦佩与赞美。关于它的第一份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初的基督教文献。,现存的城堡扩建于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十三世纪胡安二世和亨利四世的建筑师赋予城堡哥特式建筑风格。

城堡修筑在塞哥维亚城边,地势险要,城堡建有一座吊桥与城内连接,三面有一条深深的护城河与外界隔开,易于把守。这里曾是阿方索八世的寝宫,在以后的几百年中,城堡成为历代国王的行宫。十五世纪六十年代,西班牙最重要的两个王国——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实现合并。两国联合后,卡斯蒂利亚女王和阿拉贡国王联姻,并在塞哥维亚城堡内举行了历史性的婚礼,从此开始光复战争,把阿拉伯人赶出了西班牙,实现了全国统一。

十五、十六世纪由恩里克四世和菲利普二世先后改造的。城堡的塔楼上修筑了十二座墙角塔,蓝色屋顶是城堡的特色之一。陡峭的屋顶采用下方河流中的一种片岩为材料建造的,这种岩石会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金属般的光泽,使这座城堡变成了中欧风格。城堡内部也在那段时间重新装饰,从一个防御工事变成了真正的宫殿。

宫殿刚建好,国王菲利普二世就决定迁都马德里。待皇室安置于马德里之后,阿尔卡萨城堡失去了皇家住所的地位,后来成为了国家监狱将近两个多世纪。1764年,国王卡洛斯三世在阿尔卡萨城堡创办了皇家炮兵学院(Real Colegio de Artilleria)。1862年3月6日,一场可怕的大活烧毁了屋顶,破坏了建筑物的整体结构,于1882开始修复。直至1896年完工后,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代表摄政的玛利亚-克里斯蒂娜女王,将阿尔卡萨城堡交付给了国防部为炮兵总部。

由于绵延千年的战争,该城堡几度被毁,但又及时得到修复。这座城堡的建设经历了从罗马式到哥特式到文艺复兴风格的变化,还融合了浓重的穆德哈尔风格。1951年,阿尔卡萨城堡董事会建立,组合主管城堡的维修保护等事宜。如今这座充满梦幻色彩的古堡被评选为欧洲十大最美的城堡之一,又被迪士尼公司选中作为建造白雪公主城堡的原型。

在城堡的入口处,首先看到的是卡斯蒂利亚-莱昂的标志。

被四周建筑围合的部分,被称为阅兵场,但是面积有点……看来西班牙人民阅兵规模不大。

回廊的右手边,进入城堡内部,首先是旧皇宫大厅(Sala del Palacio Viejo),是阿方索十世统治时期的代表,几副中世纪盔甲,有的跨马持枪,有的持剑站立,威风凛凛,如同一支正装待发的军队。

壁炉厅(Sala de la Chimenea)是菲利普二世统治时期的代表,其中包括了十六世纪的华丽家具。

索利欧厅 (Sala del Solio)是特拉斯塔马尔(Trastamara)王朝统治下修建的。1808年5月2日,在城堡百年纪念之日,阿方索十二世和维多利亚-尤金尼娅(Victoria Eugenia)女王拜访了阿尔卡萨城堡。

桨帆船厅(Sala de la Galera)是由兰开斯特的凯瑟琳女王(Catalina de Lancaster)于1412年所建造,当时他的儿子胡安二世还尚未成年。大厅的名字,是因为古老的镶嵌天花板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船舱内部而命名。整个大厅墙顶精美的穆德哈尔式石膏雕刻的带状装饰中间,是精雕细琢的图案,上下都有题词。上面是拉丁文的基督教祷词,下面则讲述了这座大厅的修筑过程。

最具特色的是两扇直棂窗。透过窗子向外看去,就好似一幅画框中的风景画,是否可以将它命名为“诗和远方的田野”?

 虽然城堡是中世纪的,但是其中的彩色玻璃窗是当代作品。

其中一幅是卡斯蒂利亚国王——恩里克三世肖像的玻璃窗,是伊莎贝拉女王的亲爷爷。

而另一副彩色玻璃,正中间的是卡斯蒂利亚国王,恩里克二世,他是恩里克三世的爷爷,也是特拉斯塔玛拉家族的创始人,后来的伊莎贝拉和费尔南多国王都属于这一家族。这扇玻璃窗画上,隐藏着一个残酷但真实的故事,故事就藏在这扇玻璃窗的左侧。在这个窗格的左侧窗户的右上角,可以看到位于远处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城堡,而在近景中,身穿盔甲、头戴王冠的恩里克正与另一位同样带着王冠的男子搏斗。后者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佩德罗,及卡斯蒂利亚国王佩德罗一世。最后,位于画面上方的恩里克占据上风,亲手终结了弟弟的命,并登上了之前由他的这位弟弟继承的卡斯蒂利亚王位。

桨帆船厅的尽头,有一幅伊莎贝尔一世女王加冕场景的壁画,与这两扇彩色玻璃窗出自于同一位艺术家之手。

国王厅(Salade Reyes)的墙壁腰线上,可以找到代表阿斯图里亚斯(Asturias)国王们和卡斯蒂利亚-莱昂(Castilla y Leon)国王们的雕像,菲利普二世曾下令重新排序雕像。

绳厅(Sala del Cordon)的名字起源于房间内线绳形状的墙壁装饰。阿方索十世是当时欧洲最有学问的国王之一,所以被称为“智者”。他采用这种装饰方式据说是对他的傲慢做的忏悔和苦修的表达,因为方济各会的修士们使用线绳作为腰带。

礼拜堂(Capilla)曾经是菲利普二世和奥地利的安娜公主,举行过婚礼前的面纱仪式的地方。

礼拜堂中的一幅《东方三博士来朝》(La Adoracion de los Reyes Magos)的油画,是巴尔托洛梅-加尔督裘(Bartolome Carducho)绘制于1600年,在1862年大火时幸存下来。

 武器大厅(Sala de Armas)位于城堡主楼的楼下,里面收藏和保存着不同时期的兵器,这些武器全部被完整的复制陈列在皇家炮兵学院博物馆(Museo del Real Colegio de Artilleria)的展览室。

从外观上看,狭长的阿尔卡萨尔城堡犹如航行在河中的一艘巨船,而高耸的角楼便是船帆。站在这“船”的夹板上,脚下是涌动的河水,前方是开阔的坦途。尽头的小屋,像是船头的旗杆,指引前方。

返回到城堡的入口处,在检票处的对面,顺着盘旋而上的狭窄楼梯,可以登上胡安二世塔。

极目远眺,塞哥维亚的城内及周边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十三世纪由圣堂骑士团建造的贝拉克鲁斯教堂(Lglesia de la Vera Cruz)、1454年修建的埃尔岶拉尔修道院(Monasterio de El Parral)、十三世纪建造的圣埃斯特万教堂(San Esteban Church Tower)以及1525年重建的大教堂等,点缀其中。

走出阿尔卡萨尔城堡,我们转向左侧,顺着台阶走下山坡,到河对岸换个角度,仰望城堡。

河流不见,青草茵茵,树丛映衬下,古堡挺拔而出,巍峨壮观。虽然被迪士尼选为白雪公主城堡原型,但是童话的美好终被现实的残酷掩埋。无论是外观,亦或是它的历史,眼前的这座城堡,可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受是忧郁与冷酷。

来张放飞自我的照片,(#^.^#)

午饭我们必须尝试塞哥维亚的乳猪呀!来之前表哥介绍的是位于输水管附近的El Mesn de Cándido,而位于大教堂附近的Restaurante Jose Maria成为了我们的最终选择。

据说西班牙的烤乳猪有一道有名的“三三定律”,即严格选用出生三周的幼崽(因为在此期间,它们只能喝母乳),在炉里慢火烤三个小时,食客再花三个小时享用它。

其实早上刚到塞哥维亚的时候,在输水管道边,我们正巧遇到餐厅正在卸车。一个个通体乳白色的小猪仔,被挂在一辆箱式车的后面,三五成堆,其实想想也真是残忍……但是作为当地的特色,我们怎么能够轻易错过?

乳猪烤成之后,整只乳猪会被带到用餐区域,就像北京烤鸭当场片鸭一样,食客们可以拍照。

一份差不多是六分之一的猪仔,我们四个人点了二份,皮脆柔嫩,总体感觉还不错。

配上一杯Sangria,一份丸子,不到80欧,心满意足。

【塞哥维亚大教堂 Catedral de Segovia】

塞哥维亚大教堂,全名塞哥维亚圣教会圣母升天暨圣弗鲁托斯主教座堂,有着“大教堂中的贵妇”的美誉,是西班牙修建的最后一座哥特式建筑,塞哥维亚主教堂建造在塞哥维亚古城的最高点,古城中心的马约尔广场旁,88米高的钟楼是西班牙最高的一座钟楼。于1525年卡洛斯五世统治时期,由建筑师胡安领导工程并开始建造。不过,胡安1526年就去世了,教堂最后是1768年在胡安的儿子领导下建成的。这对父子建筑师死后都埋在这个教堂,这座教堂不仅是最后一个哥特式建筑,也长眠着最后的哥特式建筑名师。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卡斯提尔的女王,就是在这里加冕登上王位的。

这座最后一座哥特建筑,基本上也是我们西班牙行程中的最后一个教堂。“审美疲劳”阻挡了我们走进去的脚步,绕着外围简单的参观了一下,我们就登上返回马德里的汽车。回去之后,我们还有一项伟大的事业——买礼品。巧克力粉、巧克力酱、巧克力、高乐高……到了西班牙之后,我才知道从小陪伴我的高乐高居然是西班牙产的!这些年好像国内都没怎么见到了,于是1.2kg一袋的高乐高,直接带走两袋,总共也不过人民币100元!(回家开箱的时候被我那个千里眼的爹看成两袋洗衣粉了……)

Day 17 马德里 - 莫斯科

西班牙的最后一天,我们就是在马德里市内闲逛,寄存了行李之后,我们开始了悠闲的收官之旅。

【丽池公园 Retiro Park】

丽池公园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西班牙公园,也是首都马德里最大的公园。最初,西班牙王室在这里建立了离宫,后来逐渐修建了公园,还附带剧场、芭蕾厅之类的配套设施。1767年,卡洛斯三世国王决定把这里作为城市公园,并开放了公园一角供市民参观游玩。到十九世纪,公园才完全向公众开放。1808年拿破仑攻入马德里后,公园遭到大范围破坏,只留下了王国芭蕾厅。现在的丽池公园是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原始构造基础上,于十九和二十世纪进行修缮改建的。

经过普拉多博物馆,丽池公园西侧的菲利普四世之门(Puerta de Felipe IV)步入公园。听说这是马德里现存最古老的大门,是为了纪念查尔斯二世的第一任妻子——皇后玛利亚-路易莎-德-奥尔良来到马德里。进入大门,就能看到花圃,正中竖立着一座Jacinto Benavente Statue的雕像。

继续前行,是一片湖面(Estanque),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还是有几个皮划艇选手往返于其中。

右手边有一个喷泉,名为狮身人面像喷泉(Fuente de las Esfinges),与其说喷泉,更像是一个安装着烟囱的屋顶。

湖的东岸是阿方索十二世陵墓(Monumento de Alfonso XII),矗立在柱端的阿方索十二世以及胯下的高头大马,显得如此的威风凛凛。

从湖面向南走,有一座用金属和玻璃建造的迷人水晶宫(Palacio de Cristal),一片湖水引来一群鸭子自由自在享受它们的生活。

公园南端有一座堕落天使(EI Angel Caido)雕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魔鬼雕像之一。

【西贝莱斯广场 Plaza de la Cibeles】

走出丽池公园,沿着普拉多大道向北前行,在普拉多博物馆的下一个路口,便是马德里标志之一——西贝莱斯广场。西贝莱斯喷泉描绘弗里吉亚生育女神西贝莱斯,坐在两只狮子拉着的战车上。喷泉兴建于卡洛斯三世时期。西贝莱斯广场的东南角是西班牙邮电总局(Correos y Telégrafos)旧总部通信宫(Palacio de Comunicaciones),自2007年起马德里市长办公室入驻。不过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在进行维修,所以看到的是一个背景板……西贝莱斯喷泉是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庆祝欧洲冠军联赛,西甲或西班牙国王杯等大型比赛胜利的地点。

【哥伦布广场 Plaza de Colón】

继续前行,经过西班牙国立考古博物馆(Museo Arqueologico Nacional),便是马德里的哥伦布广场。

相较于巴塞罗那的哥伦布纪念碑,这里的哥伦布先生要低调的多。这座大理石雕塑建造于1885年,哥伦布的白色雕像站立在高17米的圆柱顶部,面向西方——他发现新大陆的方向。右手握着当时捐助他航海的卡斯蒂利亚王国的旗帜,旗下是地球仪。柱子下方的基座四面分别装饰有和哥伦布航海相关的浮雕。纪念碑下面是一个带有瀑布的大型喷泉,犹如哥伦布率领的三条帆船乘风破浪向大西洋彼岸挺进。

广场上一个巨巨巨大的西班牙国旗迎风飘扬,那个频频出现的宫娥雕塑散落在广场的各个角落。据说整个马德里共有80座这个穿着蓬蓬裙的姑娘,遍布马德里主要的旅游商业街道,通过各种主题展现不一样的马德里。

【德波神庙 Temple of Debod】

据说这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建筑物,原先位于尼罗河畔,后因埃及政府无力保护,在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发出了濒危文物的号召,而由西班牙异地保护。这座建筑由埃及一块块石头搬运至此,并精心重建,保持了其原始朝向,也就是从东到西。1968年重建工作完成,最终,埃及政府为表达谢意,将这个庙宇赠送给西班牙。

据说德波神庙是马德里观赏日落的最佳景点,但是我们是无缘见到此景了。

【西班牙广场 Plaza de Espana】 &【塞万提斯纪念碑 Monumento a Cervantes】

向着王宫方法方向行进,可以到达西班牙广场。这个小小的广场,却用了国家名号来命名,能由此“殊荣”,也许正式因为广场的主角——塞万提斯。1930年为纪念塞万堤斯,而在这里建造了西班牙广场,中央矗立的是塞万提斯的坐像,他右手握着一本书,居高临下。而在他前方的,正是他笔下骑着瘦马、手拿长矛的堂吉诃德和怀着梦想、骑着驴子的桑丘。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份瑰宝,也使西班牙在世界人民心中增添了一抹色彩。

【东方广场 Plaza de Oriente】

东方广场是王宫东侧的一个花园式广场,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约瑟夫-波拿巴时期。广场的另一侧是皇家剧院,一系列小酒吧排列成半圆形。花园内有国王菲利普四世骑马雕像,由委拉斯凯兹所设计。马能保持前蹄高高扬起的姿势,原因是马的后腿是实心的,前腿是空心的。雕像附近还有20来座大理石雕像,大部分是古代帝王。

再次路过王宫时,赶上皇家卫兵换岗。跟中国人民解放军严肃认真、整齐划一的形式不同,这个换岗仪式略显得轻松简单。先是一个小规模的卫兵队步行走出王宫,他们头戴黑白大壳帽,一根黑色的绳子兜住下嘴唇。跟他们一起出现的还有鼓号队,全程奏乐。

卫兵完成交班之后,右侧出现一队骑兵,他们头戴高帽,手拿国旗。训练有素的马儿,信步前行,整个过程有序进行,信手拈来。

警察在一旁默默的看着这个过程。

这边皇家卫队换岗,身后又来了一波花车车队。二三米高的身形,各式各样的人物面孔,欢天喜地跳着、转着,瞬间吸引到了各位围观群众的视线。目送走了骑兵,大家立马转身追随花车车队去了……

在王宫看完花车表演,我们向着马约尔广场方向前行。中间路过一个教堂,正好赶上一场婚礼散场。参加婚礼的来宾都是盛装出席,男的穿着燕尾服,女的穿着套装裙,斜带着一定纱帽,很有欧洲的感觉。

【圣米格尔市场 Mercado de San Miguel】

在马约尔广场的西侧,有一个叫圣米格尔市场的地方,地位跟巴塞罗那的波盖利亚市场相似。这事一个1916年开业的果蔬市场,2009年重修之后,集美食、餐饮、购物、菜市场于一身的大型市场。市场是一个全透明的玻璃房子,走进市场内部,真可谓琳琅满目,人头攒动。各式各样的水果、海鲜、火腿、Tapas、酒,吸引大量游客,热闹非凡。

不过最终我们只是买了一大杯Sangria,然后跑到马路对面的饭馆吃了一份海鲜饭,主要原因是在这里,我们可以安安静静、踏踏实实的吃了一顿午饭。

【火腿博物馆 Museo de Jamon】

不要被名字所误导,虽然叫火腿博物馆,其实是一间连锁餐厅……各式各样的火腿,挂满整个店铺四周,蔚为壮观。店内有吧台,客人可以点餐后在店内用餐。听说火腿最好吃的方式就是将其切片生吃,可以保留其最纯正的香味,也没有腥味。但是我怕我爹吃不习惯,还是决定每样少来一点。火腿都是现切成薄片,然后称重计价的,每种价格不太一样,丰俭由人,但是就算折合成人民币也不算贵。买够一定分量,店铺可以帮助真空密封,这样可以多保存几日。

带回家给老爹吃是一回事,自己现场吃又是一回事。这如同生肉一样的火腿肉,直接放在嘴里嚼,提前心里建设还是要有的……

开始老妈坚持还想去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去看看那个传闻中的毕加索著名作品——《格尔尼卡》。号称是毕加索在1937年的巴黎万博会上创作的,表现了对战争的愤怒和在全世界呼吁尊重生命的意义。但是毕加索这种抽象派大师,是我们这种凡夫俗子能看的懂的吗?当我从百度上给她搜索了一下那个画的样子之后,她毅然决然的放弃,因为跟想象中那震撼人心的幻想图完全不同,哈哈哈……

要去的都去了,要玩的都玩了,最后和老妈又一次溜达到太阳门广场。来个冰淇淋,看着涌动的人群,以及各式各样的街头艺人劲炫自我,享受着西班牙的最后时光。

插曲:我跟老妈在邮政大楼前遇到一群年轻人,他们邀请我们一起拍照,说是其中的一个姑娘要结婚,希望收集不同陌生人的合照作为婚礼的插曲。这样的邀请必须要满足呀,只不过最后啥效果我就不知道了。

吃吃喝喝,停停走走,十七天就这么匆匆过去。回到旅馆,背上行李,我们再次出发,步行至马德里阿托查火车站,乘坐近郊火车C-1线去往马德里巴拉哈斯机场。

这趟火车每30分钟一班,票价2.6欧元。从阿托查火车站上车,终点是巴拉哈斯机场T4航站楼。

然后我们再转乘免费的机场穿梭巴士,经T3、T2航站楼,最后到达T1航站楼。这里,也成为了我们西班牙的终点,有再多的不舍与留恋,也将再次画上休止符。

Day 18 莫斯科 - 北京

飞机在清晨到达了莫斯科机场,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摆渡车之旅后,我们到达了航站楼。俄罗斯机场真心的大呀!托着疲惫不堪的身躯,我们走啊走,走呀走,终于走到了位于航站楼尽头的登机口。在莫斯科机场,满眼的中文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实力,银联打折的大标语比比皆是。免税店内,金发碧眼的帅哥靓女,开口都能说几句中文,“没有”“银联”“打折”等字眼,着实清楚。汉堡王里,不提供免费的热水,但是提供有偿的茶水,这是不是被中国大妈们搞怕了?还是俄罗斯人民本来就没有我中华儿女的豪迈?

如果不是高鼻梁大眼睛的空姐在我眼前走动,我就觉得这是一架国内航班,因为不光飞机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俄航居然还有中文广播……5月14日凌晨,飞机缓缓降落在首都机场T2航站楼,也许是太累了,落地时并没有传说中的掌声,伴随着机舱门的开启,我们的西班牙之旅正式结束。

Sirfei记于西班牙之行结束后的2019年3月……

上一篇:【西班牙自由行全纪录】西行漫记3 - 塞维利亚+龙达+格拉纳达+ 科尔多瓦 (http://you.ctrip.com/travels/sevilla380/3779041.html?isAuthor=true)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