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雍和宫里各个殿宇的主供佛像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乾隆九年(1744)正式改为喇嘛寺庙。作为喇嘛庙,如今的雍和宫已有274年的历史。
作为北京人,去过雍和宫N多次了,每次去,面对这座气势恢宏的寺庙,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特别是这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建筑功能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即便是在今天,同样使我们认识到,雍和宫不仅是我们烧香礼佛的场所,同时也是观赏旅游的极佳场所。

北京雍和宫大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

“寰海尊亲”牌坊,摄于1905年

寰海尊亲牌坊今貌

乾隆皇帝御题“寰海尊亲”坊额

从贝勒府成为喇嘛寺庙的雍和宫

— 从贝勒府到雍和宫
雍和宫的旧址,在明代是内官监的官房。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12月,康熙帝降旨,将前明内官监的官房,拨给其四子允祯,改为府邸。康熙三十三年(1694)5月,允祯迁居新府,府邸名叫“祯贝勒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3月,允祯晋封为“和硕雍亲王”,府邸也随之上升为“雍亲王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11月,康熙帝驾崩,允祯登基继位。雍正帝根据封建帝王避讳名字的规矩,将允祯改为胤禛。从此,他从居住了28年的雍亲王府迁居皇宫紫禁城。雍正三年(1725),胤禛效仿他父亲康熙,把幼年居住过的地方改为行宫,作为“龙潜禁地”,降旨改雍亲王府为雍正帝的一个行宫,取名“雍和宫”。
— 雍正行宫雍和宫
胤禛将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后,名义上是皇帝的行宫,实则为胤禛的特务机关衙署。他继承帝位后,在内务府内设立了一个机构,名叫“粘杆处”,表面是专门伺候雍正帝玩耍的游戏组织,实则为专设的特务机关。“粘杆处”的头子叫“粘杆拜唐”。这个机构虽属内务府系统,但总机关却设在雍和宫内,分机关设在皇宫内御花园的堆秀山前。胤禛有什么要交办的任务,则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由总机关发布命令或直接派人处理。雍正帝死后,乾隆帝也利用这个机构,刺探情报,控制京城和各省大臣们的活动。乾隆帝死后,才逐渐废除了这个组织机构。

上两图为1903 - 1904年间的法轮殿

雍正十三年(1735)8月23日,雍正皇帝暴亡,皇四子“和硕宝亲王”弘历继承帝位,是为乾隆皇帝。雍正帝暴死在西郊圆明园中,当天就移棺进城,停放于乾清宫内。19天后,移停于雍和宫内雍正帝任雍亲王时的正寝殿(卧室)今永佑殿内。在移棺之前,乾隆帝下令,将雍和宫的几座中路殿堂屋面的绿色琉璃瓦改为黄琉璃瓦,与皇宫宫殿同制。乾隆二年(1737)3月,雍正帝的棺柩从雍和宫移葬到河北省易县清西陵的泰陵。此后,乾隆帝又将他父亲的影像供奉雍和宫的永佑殿内,起名为“神御殿”。乾隆帝按季节到神御殿行礼上祭,要从别的寺庙抽调喇嘛每天到雍和宫念经祭祀。这时,雍和宫成了清朝皇帝供祭先人的影堂。
— 雍和宫改为喇嘛寺庙
乾隆九年(1744),乾隆帝决定将雍和宫的中路全部正院和西路跨院改为喇嘛寺庙,仍叫雍和宫,作为皇家的家庙。它的东路花园改为“东书院行宫”,作为清帝到雍和宫礼佛后的休息场所。

1906 - 1910年间的法轮殿

雍和宫本是雍正皇帝的行宫,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意欲将其改为喇嘛寺庙,其中凝聚了乾隆皇帝和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领袖之一的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的心血。清朝政府多藏传佛教推行尊崇的曾策,尤其对有影响的大活佛更是尊降之至。加上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自幼入宫同乾隆伴学多年,彼此了解,感情至深;雍正时又封其为“大国师”(清代唯一受封“国师”名号者),乾隆帝继位后,就令其为掌管京师喇嘛的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对其很是尊重。《三世章嘉转》记载:当年,乾隆帝认为:佛教之所以能在西藏长时间得到发展,全都取决于寺院。如果能在大国都建起过(藏传佛教)寺院且修建一座修习经卷的大寺,将会有助于佛教的流传。章嘉活佛立刻领会了乾隆帝的意图,马上表明态度:如果能遵照圣旨,创建寺院,藏传佛教定会在内地弘扬光大。我愿竭尽全力协助圣上。于是,在雍和宫修建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之事,经过乾隆皇帝的倡导,并与章嘉活佛商议之后,就这样决定了下来。雍和宫正院改为喇嘛庙的工程,协助乾隆皇帝主持其事的是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和二世赛赤活佛洛桑丹贝尼玛二人,具体承办工程的是内务府总理工程处。从1744年开始动工,到1745年8月落成。《三世章嘉转》记载:喇嘛寺庙建成后,乾隆皇帝赐寺名为“甘丹金恰林”,意为“都率庄丽洲”。
章嘉活佛和赛赤活佛亲自主持开光仪式。章嘉活佛还专门为雍和宫举行了“智慧大加持”。当时,主管西藏宗教事务的七世达赖喇嘛和桑加措赠送了五世达赖喇嘛的画像和许多布施。七世达赖特意乘雍和宫开光庆典之际,向皇上呈献了精美的佛本生记大型轴画(唐喀)一套,并在那幅主镇佛像的背面题写了祝词,以及一些佛像、佛经、佛塔等供养物。乾隆帝将礼物转赠了雍和宫。并谕旨将轴画和题写的祝词陈列在新建的大经堂里展览。

1930 - 1940年间的法轮殿

雍和宫改为喇嘛寺庙后,乾隆帝命三世章嘉活佛和二世赛赤活佛在雍和宫创建四大经院(也称“四大扎仓”),即法相院(参尼扎仓,今讲经殿)、密宗院(举巴扎仓,今密宗殿)、诸明院(扎宁阿扎仓,今时轮殿)、医学院(缅巴扎仓,今药师殿)。乾隆帝旨:“各扎仓适合担当上师和教师的格西由西藏派遣”。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即传召大法会。这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创建的一种形式,集祈佛诵经、祭祀、辩经、考格西学位等为一体,初在拉萨大昭寺举行,后成为格鲁派寺院的一种传法制度。乾隆帝于乾隆十一年(1746)2月降旨,于每年年初在雍和宫,也依照拉萨传召大法会,举办祈愿大法会。当时,乾隆帝亲临大法会会场,内容有章嘉活佛和赛赤活佛讲经传法,巡回辩经,僧人立宗答辩,诸格西讲经说法等。乾隆帝为僧众赐予大量布施。由此,雍和宫从一开始就学经组织完备,成为名副其实的藏传佛教在京都的大讲经院了。

雍和宫正殿供奉的是什么佛

雍和宫正殿的殿名就叫“雍和宫”,是该寺庙的主殿,相当于汉传佛教寺庙的大雄宝殿。主殿在雍亲王府年代,是王府的银安殿,即是雍亲王胤禛在府里会见文武官员的地方。

乾隆皇帝御题“雍和宫”匾额

雍和宫的建筑结构为单檐歇山顶,前出廊、后出厦,开间七楹;栋梁、斗栱、天花板、藻井上均饰以龙纹、卐纹、莲纹、草纹、云纹、雷纹、八相瑞等贴金彩绘花纹,刻画精巧,配置协调,显得极其富丽堂皇。殿额“雍和宫”用满、汉、藏、蒙四体写成,周围环绕金色蟠龙木雕。

雍和宫的主供佛

殿内主供“燃灯”、“释迦”、“弥勒”,总称三世佛。位于中间的释迦牟尼佛,是三世佛的“现在佛”,又叫“现在当世佛”,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是种族名,意为“能”;“牟尼”意为“仁”、“儒”。释迦牟尼是信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相传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名“悉达多·乔达摩”。幼年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时有感于人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对当时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创建了佛教,是当时反婆罗门教思潮之一。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认为其原因既不在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由每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惑”指贪、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或”、“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故摆脱痛苦之路,惟有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范围,达到这种最高目标,叫做“涅槃”或“解脱”。他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四姓平等”。

雍和宫供奉的释迦牟尼佛,侍奉两侧的是阿难和迦叶

雍和宫供奉的燃灯佛

雍和宫供奉的弥勒佛

大殿中央西侧供“燃灯佛”,是过去世界的佛主,又叫“过去佛”、“过去前世佛”。传说“安灯佛”诞生时,因全身发光,故称“燃灯”。大殿中央东侧供“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又叫“未来下世佛”。
这三尊佛像都是青铜所铸,各高五营造尺。乾隆十二年(1747),由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工匠会同中正殿造办佛像的工匠,在德胜门外黑寺喇嘛庙的察汗达尔汗活佛的设计指导下,取江南赤铜掺兑白银和黑铅炉炼成青铜,再精心铸成,铜质外面贴有足金金叶。
在释迦牟尼佛像左右,各有一尊比较矮小的青铜质站像,左边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右边是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释迦牟尼圆寂后,迦叶继承了佛教的教主之位,后教徒尊之为“佛教三十三祖”的第一世祖。在迦叶掌教时,阿难和其他诸弟子撰集经典,佛经大多有他所主编。迦叶死后,阿难当了教主,被尊为第二世祖。

雍和宫的其他佛像

— 十八罗汉像:在雍和宫殿内左右两山墙下高石台上共有十八罗汉(东、西山墙前各九尊)。“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上部座佛教修行者所证得的最高果位。十八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是受释迦牟尼之命,不入涅槃常住人间,住持佛教,受世人供养为众生作福田的十八位尊者。这十八罗汉像以“紫麻脱纱”、“彩绘拨金”法塑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种塑像方法,是中国塑像艺术中最为精巧的技术,是中国佛像塑造发的绝技。雍和宫的这十八罗汉像是北京塑造佛像艺术中的珍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雍和宫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像(局部)

— 其他佛画像:殿堂北墙的西边悬有“千手千眼观音”巨幅画像;殿堂北墙的东边挂有“大白伞盖佛母”巨幅画像。在北墙的东西角前还共有两尊铜质鎏金佛像,西边的是“弥勒佛”;东边的是“地藏王”,都是于乾隆十五年(1750)清宫中正殿造办处制造的。

大白伞盖佛母巨幅画像

千手千眼观音巨幅画像

由正寝殿、神御殿到永佑殿

自从雍和宫从雍亲王府逐渐演变成喇嘛寺庙以后,雍和宫便成为了寺庙的主殿,而雍王府时期雍王胤禛的正寝殿,也就是他休息读书的地方,于是“屈居”到了其次的地位,但依然是雍和宫内轴线的主要建筑。而雍正皇帝最后一次使用这个殿宇,是在他死了以后:雍正帝的灵柩在这里停放,称之为“神御殿”。

乾隆皇帝御笔亲题“永佑殿”匾额

该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到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改为喇嘛寺庙以后,该殿宇易名为“永佑殿”。“永佑”意为祈求佛法,保佑雍正帝的灵魂往生“极乐世界”。永佑殿殿堂面阔五间二进,明五暗十之结构,单檐歇山顶,前后带廊。
永佑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在天竺语称“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无量寿佛的西侧供奉的是药师佛。药师佛的净土在东方玻璃世界,发十二大愿,拔除众生的疾病痛苦。
无量寿佛的东侧供奉的是狮吼佛。藏传佛教格鲁派认为,其创始人宗喀巴是此佛的化身,能给人以智慧。
三尊佛像均为2.4米高,由白檀木雕刻贴金而成。

图为永佑殿主供佛(左向右):药师佛、无量寿佛、狮吼佛

永佑殿供奉的无量寿佛

永佑殿供奉的药师佛

永佑殿供奉的狮吼佛

永佑殿内西山墙上悬挂的是绿度母佛像,它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孝仁皇太后钮钴禄氏亲手用几千块各色绸缎剪贴频补而成,虽属于民间补花工艺的范畴,但因出自孝仁皇太后之手,且系唯一留存下来的文物,故显得弥足珍贵,是雍和宫宫藏文物珍品。
永佑殿东山墙上悬挂的是白度母画像;北墙西边悬挂释迦牟尼画像,东边悬挂的是红度母画像。笔法精湛细腻,均属难得的珍品。
永佑殿的两侧台阶下,东西厢各有五间带廊的配殿,东厢是药师殿,西厢是时轮殿。
药师殿原是学习药师经、四部医书的扎仓,主供药师佛。殿内正中摆放着铜质鎏金、工艺精湛的药师佛立体坛城(“坛城”,梵语称之为“曼陀罗”,亦称“曼荼罗”),是药师佛修法的场所。殿内南墙上悬挂着七幅著名的乾隆年间绘制的藏医《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图。南北山墙钱的展柜里,供奉着《药师经》和《四部医书》,均为珍本。

孝仁皇太后(乾隆皇帝母亲)亲制绿度母佛像

绿度母佛像细部照片

时轮殿原是学习天文学、历史学的扎仓。主供佛为时轮金刚佛。时轮佛是无上密乘本尊之一,基道果位一切建立,均于内外别三种时会密切联系,故名时轮。此佛为铜制鎏金,佛头有四面,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时轮佛有二十四臂,代表一年之中的二十四个节气。殿内中央摆放着造型精美、木质结构的时轮金刚立体坛城一座,上有鎏金法器装饰。殿内两边展示着乾隆年间制造的学习天文的仪器:“天体仪”和“浑天仪”;殿内还展示着学习历法的经书。
时轮殿内供奉的其他佛像还有铜制鎏金“绿度母”、“文殊菩萨”、“光明天母”、“十一面观音”等,造型和工艺极其优美。
殿内还悬挂有两幅著名的古西藏唐喀:一幅是用工笔重彩描金手法绘制的《释迦牟尼重返人间图》;另一幅是极乐世界佛画。

古西藏唐喀《释迦牟尼重返人间图》

极乐世界佛画

白度母唐喀

雍和宫法轮殿里主供的是什么佛

去雍和宫烧香礼佛的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朋友,当走到法轮殿里的时候,会发现殿内主供的佛与其他寺庙里供奉的佛,无论从佛像的相貌,还是雕塑的工艺,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雍和宫法轮殿正立面全景照片

乾隆皇帝位雍和宫法轮殿御题的匾额

法轮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在雍亲王府时,是一座五间的寝殿,改为喇嘛寺庙时,将其扩建为面宽7间;且殿前殿后各出抱厦5间,建筑平面呈十字形。殿堂宽敞,黄琉璃瓦覆顶,白长条石台阶。殿顶之上建有五座天窗式阁楼,每座阁楼上又建有一座鎏金铜质宝塔,其形制很像藏传佛教的“金刚宝座塔”:中间的阁楼宝塔较大,围绕其四隅的阁楼塔较小。法轮殿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汉藏建筑艺术的融合,是藏汉文化的结晶。天窗式阁楼的造型,不仅外观优美,而且还解决了大殿堂的采光问题。阳光从天窗射进殿内,照得佛像闪闪发光。如今法轮殿是雍和宫全庙喇嘛集中念经、举办大法会活动的场所。
法轮殿正中建有一座雕刻宝像的曲栏大法坛,坛上有大型铜鎏金莲台,莲台上供奉的是高6.1米的铜鎏金宗喀巴大师佛像。
宗喀巴法名罗桑扎巴,1357年10月21日生于“宗喀”地方(今青海湟中县塔尔寺附近),故称“宗喀巴”,意为宗喀地方的大圣人。宗喀巴幼年时从噶当派名僧达玛仁钦出家,学习显密佛法10年。16岁时赴藏学徒,先后在前后藏各地投师学法;在噶当、萨迦诸大师指导下研习五论、五明,兼通显密,造诣很深。鉴于当地佛教戒律废弛,僧侣生活放荡,追求权钱,遂以噶当派教义为立说之本,结合自己的见解,建立体系,从倡导戒律入手,严加管理,进行宗教改革,创立了格鲁派。

法轮殿宗喀巴佛像

宗喀巴佛像前的释迦牟尼像

1936 - 1938年间拍摄的法轮殿内供奉的宗喀巴铜像

1917 - 1919年间放置在喇嘛庙旁的宗喀巴佛像

雍和宫露天存放的宗喀巴铜像

“格鲁”意为“善规”。由于该派僧人均身穿黄色僧衣、带黄色桃形僧帽,故俗称“黄教”、“黄派”。宗喀巴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阐明显密两宗修行次第,提倡显密双修,先显后密,尤重密宗,都必须恪守戒律,从而形成一代宗风。1407年,在拉萨东建甘丹寺,并任首任赤巴,同年还创建传召大法会,标志着格鲁派正式创立。明永乐六年(1408)和永乐十二年(1414),永乐大帝两次迎请他进京,但因他忙与宗教事务,又身体有病,上表婉辞,1415年其派弟子释迦益西作为他的代表进京。永乐皇帝封释迦益西为“西天佛子大国师”,后又加封为“大慈法王”;赐居北京地安门法渊寺。从此,格鲁派与明朝中央政府建立了密切关系。明永乐十七年(1419),宗喀巴大师在拉萨甘丹寺圆寂,时年63岁。宗喀巴作为一个真诚虔信的佛教徒,认真学习佛教显密教义,深研佛教哲理,形成了自己的佛学体系;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世留下了170多卷著作,影响极为深远。在藏传佛教界,被誉为一代大师、世界第二佛陀。一世达赖喇嘛和一世班禅大师,都是他的弟子。

班禅大师讲经宝座

达赖喇嘛讲经宝座

宗喀巴佛像前供奉的是铜鎏金释迦牟尼像。身披哈达、西藏喇嘛模样的释迦牟尼佛像,是古西藏的贡品,十分珍贵。在佛像的背光上刻有乾隆帝书写的赞语:“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为求世界而献身,究竟本无身可观。如妙莲花出诸水,水与莲花无二性;是则名为转法轮,西天东土何分别”。
法轮殿西边佛龛内供奉的是铜鎏金文殊菩萨;东边佛龛内供奉的是铜制时轮金刚佛塔。宗喀巴佛像的西后侧陈列着达赖喇嘛的讲经宝座(第13、14世达赖喇嘛来雍和宫讲经传法时曾用过此宝座),佛像的东后侧陈列着班禅大师的讲经宝座(第6、9、10世班禅大师来雍和宫讲经传法时曾用过此宝座)。

铜质时轮金刚佛塔

铜鎏金文殊菩萨

殿内东西山墙有彩绘描金释迦牟尼本生记大型壁画,描绘了释迦牟尼从降生、求学、出家到成佛、传教的故事计34段。法轮殿殿堂虽大,但由于是全庙喇嘛集中念经的场所,因而经坛占地三分之一。在殿内还可以看到喇嘛念经用的法器:长柄法鼓、大筒号、唢呐、法螺、铃杵等。殿内还悬挂有多幅悬幅、筒幅,使整个殿堂显得十分庄严,佛法气氛浓重。

五百罗汉山 — 雍和宫的镇寺之宝

雍和宫法轮殿主供宗喀巴佛像。很多人在这里烧香礼佛后,便从殿堂的后门走了出去,殊不知在宗喀巴佛像背后,竖立着一座木质细雕的大围屏,在大围屏的北面,就陈列着雍和宫的镇寺之宝 — 五百罗汉山。

五百罗汉山全景

五百罗汉山局部

法轮殿五百罗汉山系由紫檀木细雕精镂而成,高近5米,宽3.5米,厚0.3米。此木雕山峦重叠,洞穴深邃。活动于山上、山中的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分别铸成的五百罗汉,或坐,或立、或走、或动,形态生动,神采奕奕,是罕见的艺术珍品,不少国内外艺术家赞其为世上无以伦比的美术绝作。
这座罗汉山的原材料,是珍贵的紫檀木。雕刻工匠从苏、浙、闽等地选征而来;设计师是清宫如意馆的“供奉艺术家”。山上的部分罗汉和其他不少缀物用的是金质原料,可以说是“质料”、“雕艺”、“造型”三绝的艺术珍品。
“五百罗汉山”紫檀木雕中的五百罗汉是常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在我国三大佛教体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中,都占有相当的分量,一些著名的古刹,亦都建有罗汉堂,堂内的诸位罗汉,或采用石板阴刻,或采用木制雕刻,或采取泥塑造型……,而雍和宫的紫檀木雕五百罗汉山,则是诸多艺术品中的珍品。在雍和宫还珍藏有同这座五百罗汉山图案一样的大型彩画五百罗汉山佛画一幅。相传这座雕塑和佛画,是乾隆皇帝将雍正行宫改为喇嘛寺庙时,按照他母亲孝仁皇太后的意愿,安排制作的。

据传,这就是乾隆皇帝刚出生时的”洗三盆“

现在”洗三盆“用于盛放香客信众的施舍

乾隆皇帝亲手抄写的《大藏经》择录两则

在“五百罗汉山”佛龛前的的小玻璃框内,陈列有乾隆皇帝亲笔抄写的珍贵金字大藏经择录两部,是世上的孤本,文物价值极高。
在大玻璃框内,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名叫“鱼龙变化盆”。相传,这木盆里镶嵌的铜盆,是乾隆帝出生第三天洗身用过的器皿,所以又叫“洗三盆”。木盆鱼龙变化造型,隐喻有飞黄腾达之意,象征聚宝盆。雍和宫改庙后,“洗三盆”向社会开放,改做接受施主的布施用盆。

右配殿主供佛为大威德金刚

其左一为吉祥天母护法

其左二为六臂勇保护法

其右一为阎王护法

其右二为财宝护法

法轮殿后门上方悬一横匾额,上书由乾隆帝御笔亲题“恒河筏喻”四字。
法轮殿的东配殿,是供奉密宗五大金刚的殿堂。中央供奉的是大威德金刚,往北是“吉祥天母护法”、“六臂勇保护法”;往南是“阎王护法”、“财宝护法”。这五座佛像均为泥彩绘佛像。殿内还陈列有两只巨大的黑熊模型。据说,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帝去吉林额林加木围场打猎时,用弓箭和火枪,射获了两只大熊,一只重九百斤,另一只重千余斤。制造两只黑熊模型置于此,是乾隆皇帝籍以炫耀神威。

乾隆皇帝御笔“恒河筏喻”

法轮殿里悬挂的第二块御匾

法轮殿里悬挂的第三块御匾“无量寿轮”

西配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和八大菩萨。正中供奉的是木质“旃(音詹)檀佛”,因仿天竺旃檀木制的释迦牟尼像,故称“旃檀佛”。佛像前左右为迦叶和阿难。往南是木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除盖障菩萨”、“慈氏菩萨”;往北是木质“金刚手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臧普萨”、“善贤菩萨”。

西配殿的主供佛 — 旃檀佛

大势至菩萨

地藏菩萨

虚空臧普萨

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观音菩萨

除盖障菩萨

慈氏菩萨

八大菩萨,又称八大随佛子或近佛子。菩萨爱护众生,给予欢乐叫“慈”(与乐);怜悯众生,拔除苦难叫“悲”(拔苦)。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万福阁里的弥勒大佛

雍和宫万福阁,俗称“大佛楼”、“万佛楼”。称其为大佛楼,是因为楼阁里有一尊18米高的弥勒大佛;而称其为万佛楼,是因为万福阁二楼、三楼的佛堂里,还供奉着大小不同的近一万尊佛像。
万福阁是雍和宫最高大的佛殿,阁高近23米,飞檐三重,全部为木结构,每层都是五间五进,勾连搭山“明五暗二十五式”的建筑。楼内中间是通体高阁,楼外四周带廊,是辽代时期的建筑风格。在现存的佛教古建筑中,这种风格的殿宇已经非常稀少了。所以,雍和宫万福阁是难得的佳例,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华。

万福阁内的主供佛为弥勒大佛,藏俗称“强巴佛”,蒙古语叫“迈达拉佛”。据《净名流》中记载“弥勒菩萨”是一历史人物,生于印度婆罗门家庭,后从释迦牟尼出家,成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当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因此,佛教称他为未来佛。这尊大佛像于199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被誉为木雕大佛的世界之最。

精美的雕刻(一)

精美的雕刻(二)

精美的雕刻(三)

佛足(右足)

佛足(左足)

精美的雕刻(四)

精美的雕刻(五)

精美的雕刻(六)

精美的雕刻(七)

万福阁内的三面墙上,悬挂着七世达赖喇嘛为祝贺雍正行宫改为喇嘛寺庙,曾给乾隆皇帝的珍贵礼物 — 41幅唐喀(轴画)。唐卡描述了释迦牟尼本生记108组故事,绘法精细,光彩如初,表现了古代藏族的绘画艺术文化。

巨幅唐喀(局部)

巨幅唐喀(局部)

巨幅唐喀(局部)

巨幅唐喀(局部)

巨幅唐喀

巨幅唐喀

巨幅唐喀

巨幅唐喀

巨幅唐喀

41幅精美的唐喀(局部),彰显了古带藏族的绘画艺术

殿内东西墙前还摆放着供奉十八罗汉的六座精致的大佛龛,这些佛龛均为元代制作,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佛龛的造型体现了三个民族文化的交融:上部为藏式佛塔;中间为尼泊尔佛阁造型;下部为汉式莲花佛座。

万福阁里的十八罗汉与大多数寺庙里的有所不同,他们分别被供奉于六座佛龛之内

在弥勒大佛的两旁,各摆放着一株3.9米高的“凤眼香”。相传它是民国初期一位失主赠送给雍和宫的非常珍贵的、海里干枯的一种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将成为稀世珍品。在大佛桌前的青铜大五供,为大清乾隆年间制造。

红珊瑚

凤眼香

青铜大五供

万福阁的左右为“永康阁”和“延绥阁”

永康阁高4.7营造丈,上下两层,与万福阁相距2丈余,在二楼上有飞廊与万福阁的二楼相通。内置八角形二层佛塔法论一座,每层供四尊无量寿佛,位于永康阁中央,可转动。法论塔雕刻精细,形态生动,转动法论,寓意“法轮常转,佛法久往”。

图为永康阁

飞廊与万福阁相通

设计巧妙

永康阁匾额

延绥阁的建筑结构与永康阁相同,也有飞廊与万福阁相通。阁内中央有“开花现佛”莲花台一座,为木质,雕刻精美,台上有一巨大的莲花骨朵,随着莲花台的转动,莲花时开时合,花开时,在花蕊中现出法相庄严的四尊木雕贴金释迦牟尼像。

延绥阁飞廊

延绥阁匾额

照佛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万福阁的东厢即为“照佛楼”,为两层十间的殿堂。原是乾隆皇帝的母亲钮钴禄氏皇太后烧香拜佛的佛堂。因殿内供奉的是铜质贴金旃(音詹)檀佛又称为“照佛”,故名照佛楼。
关于这尊旃檀佛的来历,传说释迦牟尼为母亲说法,弟子们为使佛的形象永留人间,请求给佛画像。出于对佛的恭敬,便请佛站在水边,由画师照水中之影绘形,所以,佛的衣纹绘有水纹状,人们照花而雕,于是雕成了水纹衣,由此而得了“照佛”之名。
供奉的旃檀佛是一巨大的金丝楠木贴金佛龛,背面有一围屏式火焰背光。释迦牟尼站在正中,阿难、迦叶两弟子侍左右两侧。佛龛从地面直达楼顶,高居上下两层的空间,有两根金色的攀龙柱支撑,横梁金皮贴木,上雕许多金龙,中间为二龙戏珠,佛龛分内外三层,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在佛龛支柱和横梁上下共雕刻着99条龙,刻工精巧,造型逼真,被人们称赞为“神工鬼斧”。

照佛楼正立面全景照片

铜质贴金旃檀佛

雕刻精美的佛龛垂花罩

雍和宫的弥勒大佛、五百罗汉山和这个金丝楠木佛龛,被广大信徒、游客誉为雍和宫的“木雕三绝”。

雅木达嘎楼

万福阁的西厢,有一座上下两层共十间的楼房,名“雅木达嘎楼”,以楼内主供“雅木搭嘎佛”(即大威德金刚)而得名。

雅木达嘎楼正立面全景照片

主供佛 — 雅木搭嘎佛(即大威德金刚)

万福阁观音洞

另外,在万福阁的后部,有一座“观音洞”,内有一座木雕“普陀珞珈山”,山上正中供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俗名“送子观音”。在观世音像的周围陈列着许多水中游戏的鱼虾,以及善财童子、龙女等偶像。

万福阁观音洞

观音洞局部

观音洞局部

最后,再提一下雍和宫寺庙中最后的建筑“绥成楼”。

绥成楼内供奉的都是谁

绥成楼院是雍和宫寺庙的最后一座院落,正北是上下两层共十四间带廊的楼房,也是雍和宫最北面的建筑,名为“绥成楼”。
一楼正中主供佛是大白伞盖佛母;往东依次排列的是:绿度母佛、宗喀巴大师、克珠杰(一世班禅)、根敦朱巴(一世达赖)、格桑嘉措(七世达赖)、洛桑巴丹益西(六世班禅);
往西依次排列的是:白度母佛、无著菩萨(古印度大乘教瑜伽行派创始人)、龙树菩萨(古印度人、学者,1038年受西藏阿里王之情来西藏传播佛法,译经授徒)、圣天(龙树菩萨的弟子,古印度称他为超级佛学大师)、勃伦敦巴。
绥成楼二层上供有五座祖师塔,做工精细,是典型的喇嘛塔(略)。

图为绥成殿正门

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绥成殿”匾额

绥成殿主供佛大白伞盖佛

大白伞盖佛细部特写

大白伞盖佛头部特写

绿度母佛

白度母佛

主供佛的东侧四位大师像

七世达赖名为格桑嘉措

六世班禅名为洛桑巴丹益西

无著菩萨系古印度大乘教瑜伽行派创始人

圣天为龙树菩萨的弟子

主供佛西层的菩萨像

勃伦敦巴像

龙树菩萨为古印度人、学者,曾来西藏传播佛法

喀朱杰,即为一世班禅

大白伞盖佛顶上的宝珠

雍和宫殿宇主供佛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再见!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